核心閱讀
在中國航天事業(yè)發(fā)展歷程中,,許多香港科學家懷揣著平凡而偉大的航天夢,,向著深空探索的征程不斷求進,為國家航天事業(yè)發(fā)展貢獻出力量
日前,,“時代精神耀香江”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及部分月壤在香港會展中心展出,。展覽人流如潮,一票難求。能夠一睹月壤真容,,讓來參展的香港市民十分激動;香港科學家參與國家航天事業(yè)發(fā)展的事跡,,更讓大家深感自豪,。
“香港科技界有能力在國家太空探索及科研發(fā)展上擔當重要角色�,!毕愀劾砉ご髮W校長滕錦光說,,為國家航天項目作出有意義的貢獻,既提升香港民眾對國家發(fā)展成就的自豪感,,更是愛國主義的體現(xiàn),。
夢想啟蒙,自制相機激發(fā)創(chuàng)意
5月15日7時18分,,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“天問一號”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(qū)成功著陸,。
這其中有香港科學家的貢獻。對香港理工大學工業(yè)及系統(tǒng)工程學系(精密工程)講座教授容啟亮和他的團隊來說,,“天問一號”的成功著陸意義尤其特殊:搭載于火星探測系統(tǒng)上的儀器“落火狀態(tài)監(jiān)視相機”(又稱“火星相機”)正是由他的團隊牽頭研發(fā),,用以監(jiān)視火星車著陸后的初始化狀態(tài)及周邊環(huán)境。
“火星相機相當于探測器的‘眼睛’,,很高興我們不負期望,�,!钡弥疤靻栆惶枴表樌懟鹦牵輪⒘岭y掩自豪與激動,。從自制相機,、到勇闖宇宙,他與攝影的不解緣分,,早在年少時就埋下了種子……
上世紀50年代,,容啟亮出生于一個普通的香港家庭。在玩具短缺的童年,,容啟亮開動腦筋,、大膽嘗試,自制出各類游戲,,常常與小伙伴玩得不亦樂乎,。
踏入中學,思維活躍的容啟亮成為老師眼中的調皮學生,。不多久,,興趣廣泛的他就創(chuàng)立了攝影學會,并成為第一屆會長,。然而,,“玩相機”在當年實屬一件奢侈的事,普通中學生根本難以負擔,。
沒有相機怎么辦,?容啟亮就去撿別人不要的破舊鏡頭和零件,回家自行組裝,,“造一個箱子,,找一塊玻璃,再安一盞燈,,這就成了一臺相機,。”在黑白照片的年代,,睡房床底便是他用來沖曬照片的臨時“暗房”,。
“只要是感興趣的事,無論多困難,,我都會堅持下去,。”回顧往昔,,容啟亮感慨,,成長過程中的資源匱乏,正是激發(fā)自己創(chuàng)意的“啟蒙老師”,;不輕言放棄的性格,,更造就了他今日苦心鉆研的科學精神,。
2013年,容啟亮率領其團隊研發(fā)的“相機指向系統(tǒng)”隨嫦娥三號在月球正面軟著陸,,這是國家探月工程首次采用香港研發(fā)和制造的精密航天儀器,;2019年,這款相機指向機構再次隨嫦娥四號升空,,見證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,。
全力以赴,攻克工程學“終極挑戰(zhàn)”
“一項發(fā)明必須經過多重審批和試驗才會被國家選中,,哪怕是很小的失誤,、哪怕只錯一次,你就已經輸了,。”2017年,,容啟亮獲邀參與國家首個火星探索任務,,他一方面深感榮幸,另一方面則抱著“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”的心態(tài),,全力以赴,。
雖已成功研制多款精密的航天儀器,但每次開啟新的航天項目,,研發(fā)過程都要從頭做起,,火星相機亦不例外。時間短,、任務重,,容啟亮直言自己幾乎每天都在協(xié)調解決各類技術問題,“試驗最緊張的時候,,一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”,。
容啟亮手持銀白色的“火星相機”樣機,向記者示范它的操作方法和運作原理:“我們?yōu)檫@款相機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‘一體化熱流防護設計,、測試及品質控制方案’,,將民用零部件一步步提升至航天級別,每個步驟都經過嚴格把關及篩選,,這是同類設計第一次應用在航天科技上,。”
搭載于“天問一號”著陸器外層平臺上的“火星相機”,,體重輕巧,,約390克,但外殼堅固,、穩(wěn)定性高,,可在長時間的太空旅程中克服極端溫差,、宇宙塵埃、輻射,、機械振動等嚴峻考驗,,并在著陸下降過程中承受相等于地球地心引力6200倍的沖擊震蕩。
“看這里,,它有超廣角測量視野和影像變形控制功能,,能持續(xù)監(jiān)測火星環(huán)境和巡視器的操作狀態(tài)�,!比輪⒘链魃鲜痔�,,小心地打開相機前蓋,逐一介紹著,。
浩瀚宇宙,、星辰點點,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從未中斷,。從神話到現(xiàn)實,,“天問一號”旨在一次性實現(xiàn)對火星“環(huán)繞”“著陸”及“巡視探測”三大任務,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次嘗試,。
多年航天探索路,,所取得的成果令容啟亮十分振奮。他說,,高效太空工具的設計和制造可謂工程學的“終極挑戰(zhàn)”,,說明科學家既要腳踏實地,更要仰望星空,,“感謝國家對香港科研充滿信心并委以重任,!作為香港為數(shù)不多擁有航天任務實戰(zhàn)經驗的團隊之一,我們期待進一步發(fā)揮所長,,為國家其他深空探索項目貢獻力量,。”
2020年底,,由容啟亮和他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發(fā)的“表取采樣執(zhí)行裝置”,,成功協(xié)助“嫦娥五號”從月球捧起一抔土,為國家探月工程帶回寶貴的月壤標本,。這套執(zhí)行裝置由超過400件工件組合而成,,除近攝相機外,容啟亮亦牽頭設計了采樣器及封裝裝置等,。
不斷求進,,點亮國家深空探索之路
與火星的成功邂逅,揭開了我國行星探索的序幕。但登陸火星失敗率極高,,著實是一項艱巨任務,。
“火星表面的地形復雜,大氣層稀薄,,且隨時可能出現(xiàn)沙塵暴,,加上火星與地球通信有5至20分鐘的延遲,凡此種種均增加了登陸火星的難度,�,!痹谙愀劾砉ご髮W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吳波看來,選擇一個安全又兼具科學價值的著陸點至關重要,。
2017年至2020年期間,,吳波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邀請,率領團隊進行火星全球的分析與評估,,研發(fā)創(chuàng)新的地形測量及地貌分析方法,,協(xié)助選取火星著陸點。
憶及“天問一號”在最佳著陸橢圓中心點附近安全降落時的畫面,,吳波深情感慨,,“這次火星任務注定會載入史冊,作為這項龐大工程中的一顆小小‘螺絲釘’,,我們不僅見證了歷史,,更參與了歷史,,這是多么值得高興和驕傲的事呀,!”
逐夢太空,不斷求進,。在香港理工大學實驗室外的諸多展板上,,展示著一系列太空科研的研究成果,一個個復雜而精密的項目,,記錄著香港與內地科研工作者們同心協(xié)力,,推動中國探測器一步步遠行,探索深空的奧秘,。
“期望未來能有更多香港科學家參與‘探月’‘探火’等項目,,如果有這樣的機會,我一定積極申請,�,!毕愀壑形拇髮W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對無垠宇宙充滿熱情和期待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,、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表示,,我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的成果來之不易,離不開一代代科學家的努力和堅持,。她寄語香港科研工作者勇挑重擔,,不負所托,,更加積極和深入地參與國家創(chuàng)新科技發(fā)展。
滕錦光介紹,,香港理工大學已于近日成立“深空探測研究中心”,,未來將不遺余力培養(yǎng)更多香港青年科研工作者,鼓勵他們不斷創(chuàng)新,、勇敢追夢,,成為點亮國家航天事業(yè)道路上的熠熠星光。(陳 然)
圖片說明:
圖①:吳波教授,。
香港理工大學供圖
圖②:火星相機,。
香港理工大學供圖
圖③:香港市民參觀“時代精神耀香江”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。
新華社記者 李 鋼攝
圖④:容啟亮(前排右五)和他的科研團隊,。
香港理工大學供圖
版式設計:汪哲平
【責任編輯:周勇
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