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壤來到香江畔,,香港市民“航天熱”持續(xù)升溫!
6月26日上午,,“時代精神耀香江”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,,月壤在港正式亮相,。自27日起,香港市民可以近距離觀看嫦娥五號返回器取回的月壤,,使得“航天熱”再掀高潮,。
香港理工大學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戴著講解用的麥克風,,在展區(qū)忙個不停。他介紹團隊參與探月和火星探測任務的情況,,耐心解答觀眾的提問,。容啟亮告訴記者,自2010年起,,香港理工大學便積極參與國家航天項目,近些年,,與祖國內地的合作越來越緊密,。國家在空間站建設、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等方面,,還將實施一系列任務,希望能繼續(xù)貢獻力量,。
香港特區(qū)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揭幕式致辭時表示,,科學家們訪港,,走訪了香港多所大學和中小學,與學生分享國家航天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歷程和最新情況,,讓他們獲益良多,。嫦娥探月工程對香港來說特別有親切感,因為香港的高校參與了這個工程,。她還說,要持續(xù)發(fā)展,,后繼有人,,需要更多有志投身科學研究的年輕人。
目前香港與內地的創(chuàng)新科技合作正不斷深化,,今年3月公布的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(chuàng)新科技中心,香港的科技發(fā)展將大有可為,。對此,,容啟亮說,香港理工大學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,�,!凹辛说刭|學、遙感,、土木工程,、機械工程等多個領域專家的智慧,,我們參與國家航天事業(yè)將更有底氣,未來合作的道路越加寬廣,�,!�
揭幕儀式上,,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說,嫦娥五號實現(xiàn)地外天體采樣返回,;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圓滿成功,;北斗三號全球組網(wǎng)開通;中國空間站建設大幕開啟,,三位航天員成功入駐空間站。中國航天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向新的目標邁進,。
嘉賓們來到展廳觀看,。最受矚目的就是紀念幣大小的月壤存放在水晶容器中緩緩轉動,,這天外之土呈灰褐色,夾雜著一絲絲金,,閃耀著神秘的光芒,,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。2020年12月,,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約1731克月球樣品安全返回,。這是人類時隔40多年后再次成功采集到月壤,。
來自香港瑪利曼小學的何凱岳同學睜大眼睛,圍著月壤展品前前后后看了好幾遍,,隨后又瀏覽了嫦娥五號返回艙降落傘,、織物國旗等實物展品,。“月球離我們那么遠,,科學家能取回月壤,,真了不起!”何凱岳說,。
除了最吸引人的月壤外,,展廳還布滿了科學家使用過的物品、書信以及探月裝置等具有吸引力的實物展品,。展覽將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、西遷精神、載人航天精神,、探月精神等融匯其中,,立體呈現(xiàn)百年來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學救國,,科技報國,、興國、強國偉大事業(yè)的感人故事,,潛移默化地對廣大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。展覽含圖片310余張,,近百件套實物,,講述了160余位科學家的故事。
此次展覽還展出了香港愛國科學家和香港在回歸后的科學成就,、香港建設世界科創(chuàng)中心的圖文資料,。
一套羽毛球機器人裝置吸引了何凱岳和她父親的注意。她的父親上場與羽毛球機器人交手幾個回合,,之后又給她講解人工智能科技的魅力。小姑娘頻頻點頭,,也躍躍欲試想與羽毛球機器人切磋,。
另一個人工智能的展示是虛擬現(xiàn)實技術的運用。展覽現(xiàn)場,,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衛(wèi)炳江戴上VR眼鏡體驗著陸區(qū)虛擬實境,,仿佛親身踏上探月落火之旅。
參觀結束后,,有記者問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此行的感受,他回答道:“感受到香港市民對航天科技和國家由衷的愛,,感受到香港的年輕科研團隊的熱情,,作為老一輩航天人,,我感到欣慰�,!�
傍晚時分,展館來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先生,,他說看到新聞專程前來,。雖然臨近閉館,講解員還是為他做了講解,。老先生說,,祖國很強大,他感到作為中國人很光榮,!謝謝主辦方辦這么好的展覽,,讓香港市民可以進一步了解祖國建設成就,,了解科學家精神!(陳 穎 喻思南)
【責任編輯:周勇
】